参见:中国后宫制度
皇帝将众多妾室分为不同的等级,册封各种位号,给予相应的侍遇。后宫指她们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上古
编辑
远古时期,传说三皇五帝中的黄帝、帝喾均有四妃,地位尊贵的妃子为正妃,地位次之的妃子为次妃。尧也遵循这种制度。到了舜,不立正妃,而是三妃并尊,并称夫人。
传说夏朝时期,君主在舜帝三妃的基础上增加九人,合十二人,是谓“天子娶十二女”。
传说商朝时期,商王在“天子娶十二女”的基础上增加二十七人,合三十九人。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三个王后)的情况,称三配。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媵”是陪嫁之意,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陪嫁作为妃嫔。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周礼》记载周制为:
后一人,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三人,坐论妇礼;
嫔九人,掌教四德;
世妇二十七人,主丧、祭、宾客;
女御八十一人,序于王之燕寝。
后宫合一百二十一人。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确立嫡庶之别。
秦朝
编辑
秦朝宫制承袭秦国,秦惠文王以后,定宫制:
王后(至始皇才称皇后)
夫人(五国相王前秦君为公爵或伯爵,配偶为夫人)[5]
美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良人
八子,爵视千石,比中更
七子
长使
少使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纳诸国美人于宫中,爵封八品,但位号是否和上述相同则不得而知。由于史料缺乏,秦始皇的皇后和妃嫔皆无记载。
汉朝
编辑
西汉
编辑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吕雉被册立为皇后,他的妾室称夫人、姬。后来沿袭秦时之制,设置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七等称号。
汉元帝时,傅婕妤、冯婕妤得宠,元帝为突显二妃异宠,特增设昭仪于婕妤之上,取“昭其仪”之意。另外,少使以下设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6]。
汉元帝后,定宫制:
昭仪
婕妤
𫰛娥
傛华
充依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
五官
顺常
舞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
未有职号的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视有秩斗食。(师古曰:“斗食谓佐史也。谓之斗食者,言一岁不满百石,日食一斗二升。”)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7]
太子妻称妃,侧室有良娣、孺子,共三级;皇孙正妻称夫人,侧室无正式位号,称家人子。《史记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在记述汉景帝的妃嫔王夫人事迹时,曾将太子妾时期的王氏称为美人,景帝登基后的王氏则被称为夫人。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春[8],卫子夫入宫,其后“子夫为夫人”[9]。此时夫人是一个单独的封号,但后来渐渐在汉朝制度中消失了。
新朝
编辑
王莽篡汉,罢汉朝妃嫔位号,效仿先秦古制,制定和、嫔、美、御四等位号[10]。
和人,三人,位视公
嫔人,九人,位视卿
美人,二十七人,位视大夫
御人,八十一人,位视元士
东汉
编辑
东汉以后,后宫位号改制:
皇后
贵人
美人
宫人
采女
东汉宫庭曾在首都洛阳乡间大规模选妃,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皇室选妃。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南越国
编辑
当代,在对与汉武帝同时代的南越文帝赵眜墓葬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南越国妃嫔使用夫人这一封号[11]。黄展岳认为四位夫人地位高低依次为“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及“口夫人”[12],“口夫人”又解读为“部夫人”、“否夫人”。四夫人的册封是南越国自创,还是效仿汉朝,不得而知。
三国
编辑
曹魏
编辑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
夫人
昭仪
婕妤
容华
美人
而据史书记载,曹操侧室中还有姬、妾等称谓。
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夫人
贵嫔
淑媛
昭仪
修容
婕妤
容华
顺成
美人
良人
魏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爵比县侯;
昭华,爵比乡侯;
修容,爵比亭侯;
修仪,爵比关内侯;
婕妤,视中二千石;
傛华,视真二千石;
美人,视比二千石;
良人,视千石。
鹾人,诋千里。
除此之外,魏还有贵人、才人,其爵位不详。
东吴
编辑
东吴有左夫人、美人等位号,其馀不详。
蜀汉
编辑
蜀汉有昭仪、贵人等位号,其馀不详。
晋朝、十六国
编辑
晋朝
编辑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此外,晋武帝的低阶妃嫔曾使用保林和采女的位号,其地位可能低于中才人。
后赵
编辑
十六国中仅后赵记载最为详细:
昭仪、夫人,视上公,各一人。
贵嫔、贵人,视列侯,各一人。
三英、九华,视列伯,无定数。
淑媛、淑仪,视列子,无定数。
容华、美人,视列男,无定数。
此外,汉赵有左、右贵嫔、贵人、夫人,成汉有美人,前秦和北燕有昭仪、夫人,前凉有左夫人、美人,西秦有左夫人,后燕有贵嫔、淑仪,后凉有淑媛、美人,其馀不详。
南北朝
编辑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皆承晋制,但名称略有变更。
南朝宋
编辑
南朝宋宫制在皇后以下有: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傛华、充华,位视九卿
散号:美人
孝建三年(456年),世祖省夫人,置贵妃,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改号为:
三夫人:贵妃(位比相国)、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昭仪、昭容、昭华、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散号:美人、中才人、充衣等
后经太宗多次改号,最后定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号:美人、中才人、才人、良人、充衣等
南朝齐
编辑
在南齐太祖建元元年(479年),经有司奏请而设置;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九嫔: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
散位:美人、中才人、才人
建元三年,皇太子的东宫内,增设三内职,为:
良娣,位视开国侯
保林,位视五等候
才人,位视驸马都尉
在之后的南齐世祖的永明元年,经礼司奏请,新增贵妃位号,并将九嫔中的淑妃位号独立出来,并将两个位号加上新的规制:
贵妃、淑妃受以金章紫绶,并配窴玉
淑妃和贵妃为次于皇后之位号,且位视三司
永明七年,又增设昭容填补九嫔中的空缺。
另外,后宫还有采女位号,地位高于才人。
南朝梁
编辑
梁武帝时定制: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各一人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容、昭仪、修华、修仪、修容等,各一人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无定员
梁元帝后宫有王贵嫔、袁贵人、夏贵妃,有可能后期三夫人的位号改为贵妃、贵嫔、贵人。梁简文帝后宫有范淑妃,淑妃一号又不在上述定制之内。
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
南朝陈
编辑
陈朝建国后,陈高祖以朴素自居,因此对于后宫位号并无详细定制。
陈文帝天嘉初年才有了较详细的宫制: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等,各一人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容、昭仪、修华、修仪、修容等,各一人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无定员
《陈书》和《南史》关于皇子生母的记载出现贵人、淑华的位号,并无贵姬、淑容。因此南陈实际使用的三夫人位号应为贵妃、贵嫔、贵人,九嫔位号应为淑媛、淑仪、淑华、昭容、昭仪、昭华、修容、修仪、修华。
北魏
编辑
主条目:北魏后宫
北魏太祖后宫简朴,只设夫人,不论数目多少,但众夫人之间仍有一定的品次。其后,因子贵母死,后宫中出现了“保太后”这一特殊称号,而子贵母死又造成后宫妃嫔人人自危的境况。
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改为:
皇后一人
左昭仪、右昭仪
贵人
椒房
中式
在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汉化政策同时,改革后宫制度,后宫位号皆位视朝中官员:
皇后一人
左昭仪、右昭仪,位视大司马
三夫人,位视三公
三嫔,位视三卿
六嫔,位视六卿
世妇,位视中大夫
御女,位视元士
根据宣武帝元恪妃嫔司马显姿和王普贤的墓志铭,三夫人对应的三个位号应包括贵嫔夫人和贵华夫人,根据学者推测三夫人中的第三个位号可能为贵人夫人。根据史籍和目前出土的墓志铭可证实九嫔的具体位号包括淑仪、修华、婕妤、容华、充华,与晋代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相似,是否完全相同不得而知。
北齐
编辑
北齐初仅有夫人、嫔、御等位号,齐武成帝在位期间,两后并立,又大量增设后宫位号,名号之繁多堪称中国历朝之冠。齐武成帝于河清年间制定新宫制,仿照古制增加大量位号。齐后主时期,并立二后,昭仪以下妃嫔数量皆加倍,又设左娥英、右娥英于昭仪之上,寻置淑妃一人。最后北齐后宫宫制为:
皇后一人
淑妃,一人,位视相国
左娥英、右娥英,各一人,位视左右丞相
左昭仪、右昭仪,各一人,位视二大夫。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上嫔:隆徽、光猷、昭训,位视三卿。
下嫔:宣徽、宣明、凝晖、凝华、顺华、光训,位视六卿。
二十七世妇:广训、修训、静训、敬训、敬婉、敬信、昭宁、昭华、婉华、芳华、芳猷、正华、光正、茂光、明范、明信、明淑、弘猷、弘徽、令则、晖则、晖范、贞范、艳仪、曜仪、曜德、和德,皆各一人,位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茂德、敬茂、茂范、妙范、修范、英范、晖章、琼章、瑶章、良媛、良信、正信、柔华、思柔、令仪、秀仪、慎仪、妙仪、婉仪、修静、茂仪、润仪、丽仪、弘仪、肃仪、穆仪、穆闺、穆华、明懿、崇明、明训、明艳、敬顺、崇敬、修敬、敬宁、昭顺、昭容、昭慎、穆光、曜光、光范、内范、艳光、媛光、彭媛、肃容、静肃、肃闺、怀顺、怀德、贞懿、贞凝、贞穆、贞媛、贞慎、弘慎、徽淑、徽娥、弘艳、艳华、婉德、明婉、艳婉、芳婉、凝婉、修媛、修礼、英淑、淑懿、淑猗、猗容、承闲、修闲、闲华、丽则、柔则、良则、妙则、训成、宁训,皆各一人,位正四品。
此外又置才人、采女等散号。
北周
编辑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㚤、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改称三妃;
三㚤: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六嫔:员额六人(其中包括昭化嫔和淑嫔),位视六卿;
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御婉:位视士,其中上婉、中婉、下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后来北周宣帝五后并立:
天元大皇后杨丽华
天大皇后朱满月
天中大皇后陈月仪
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
天右大皇后元乐尚
其馀后宫位号多不胜数。
隋朝
编辑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答应皇后独孤伽罗要虚设六宫,因此后宫位号虽有设置、但不作为妃嫔位号,只作女官品秩:
皇后一人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在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改为:
贵人,三位
嫔,增至九人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朝
编辑
主条目:唐朝后宫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根据唐高祖后宫莫丽芳和杨贵嫔的墓志铭,唐初还可能存在贵嫔的封号。长孙皇后曾欲聘郑仁基之女为唐太宗的充华,似乎证明当时还在使用隋代的九嫔位号,抑或新旧位号混用。
唐高宗时改制为:
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
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
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
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
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
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
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
由于当时四夫人位满,唐高宗欲设置宸妃一号以册封武昭仪,但宰相韩瑗、来济出面反对。最终武昭仪是否获得宸妃的封号,《旧唐书》的表述不一[13][14]。
唐高宗的儿子唐睿宗、唐中宗后宫依然沿用唐初的制度。唐玄宗登基之初,初册封太子妃王氏为皇后外,另册封董良娣为贵妃、杨良娣为淑妃、武良媛为贤妃[15]。不久发生先天政变,杨淑妃出家入道。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正二品
美人,四人,正三品
才人,七人,正四品
玄宗改制的目地不详,仅知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王皇后被废后玄宗特赐武氏为惠妃。武惠妃深受玄宗宠爱,在宫中的待遇等同于皇后。此次改制,是否为她而改,已经不得而知了。除杨淑妃外,董贵妃、武贤妃在此次改制中,是否被降或被废、二人是否逝世,亦不得而知。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皇甫德仪逝世被追赠为淑妃[16]。同年,武惠妃逝世,玄宗又专宠于杨氏,在天宝年间册为贵妃。与受宠的武惠妃一样,杨氏在宫中的待遇也等同于皇后。后世的唐朝皇帝,册封妃子的封号仍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唐朝中后期,出现封妃嫔为国夫人和郡夫人的情况。郡夫人的等级可能在才人之下。[17]
五代十国
编辑
后梁
编辑
后梁曾使用德妃、贤妃、昭仪、昭容、美人等位号,似与唐制相同。
后唐
编辑
后唐庄宗后宫使用的位号包括:淑妃、德妃、昭仪、昭容、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瑶芳、懿德、宣一[18],这众多位号的等级和人数限制皆不明。其中,御正为唐代宫官职名。出使似是后唐自创的宫官职号,可能源自晚唐宫人出使的旧例。侍真、懿才、咸一、瑶芳、懿德、宣一等位号可能是以美号作为宫官职号。出使、御正等位号还可加上二字美号作为后缀,如出使美宣、御正楚真。
明宗后宫使用的位号为:贤妃、淑妃、德妃、昭仪、昭容、昭媛、婕妤、美人、顺御等。内命妇与宫官常常同时被册封国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妇封爵,有学者推测此时妃嫔与女官并入了同一套内职体系。
后周
编辑
后周有贵妃、淑妃、德妃等位号,被临幸的宫官也会被册封国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妇封爵。
前蜀
编辑
前蜀有元妃、贵妃、淑妃、贤妃、顺妃、昭仪、修仪、婕妤等位号,尊卑次序不详。
后蜀
编辑
蜀梼杌记载,后主孟昶后宫位号有十四品:昭仪、昭容、昭华、保芳、保香、保衣、安宸、安跸、安情、修容、修媛、修涓等位号,又置慧妃册封宠姬花蕊夫人。
南唐
编辑
南唐后宫位号有夫人、昭容、保仪等,其馀不详。
南汉
编辑
南汉后宫位号有贵妃、丽妃(一作丽姬)、昭仪、美人、才人、尚仪等,其馀不详。
宋朝
编辑
主条目:宋朝后宫
宋朝沿用唐制,设四妃九嫔。真宗、仁宗在位时,将九嫔位号扩充至十七个,又在妃的等级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皇后
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嫔: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
美人,正四品。
才人,正五品。
贵人:真宗始设,仁宗朝无视品,神宗朝为正五品。
宝林,无视品,宋初不置,徽宗朝复置。
御女,无视品,宋初不置,徽宗朝复置。
采女,无视品,宋初不置,徽宗朝复置。
宸妃是为尊封宋仁宗的李顺容而设,为正一品特置封号,不列入定制。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由真宗、仁宗增设,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初设为从一品,仁宗、神宗时为正二品。实际上,宸妃、太仪、贵仪、淑仪、顺仪、顺容等位号一般不用来册封当朝妃嫔,往往作为前朝妃嫔的尊封或追赠,如贵仪是为尊封宋太宗的臧淑仪而设。当朝妃嫔使用的位号一般为婉仪、婉容以及昭仪等。
辽朝
编辑
主条目:辽朝后宫
由于史料缺乏,对辽朝后宫并无全面的了解。《辽史·后妃传[19]》记载的辽朝皇后中,除家族不明的辽穆宗皇后萧氏和辽世宗第一位皇后甄氏外,皆出身于契丹萧氏。她们来自两个不同的萧姓家族,一个是由述律氏赐姓萧氏,另一个则是由拔里氏赐姓萧氏。出自述律家族的述律平是辽朝册封的第一位皇后,而萧绰则是第一位来自于拔里氏家族的皇后。除此之外,《辽史·后妃传》漏记的辽圣宗废后萧氏,亦无从知晓她的家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的妃皆出于契丹萧氏。从《辽史》其余记载可知,妃嫔亦有出身于渤海国[注 1]和汉人[注 2]。有记载的妃的位号有元妃、贵妃、德妃、惠妃、文妃五种。妃以下的位号,仅知辽圣宗朝有丽仪、淑仪、昭仪、顺仪、芳仪、和仪六种[20],这与唐玄宗朝的“六仪”类似,但是否仅有“六仪”,不得而知。此外,辽天祚帝后宫有赵昭容,证明辽朝曾使用昭容一号。
金朝
编辑
主条目:金朝后宫
金朝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后宫制基本沿用唐制[21]::
皇后一人
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
婕妤,九员、正三品。
美人,九员、正四品。
才人,九员、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
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
金熙宗在贤妃之下增设次妃、夫人两等。
金海陵王当政时,皇妃位号多达十二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宸妃、淑妃、丽妃、德妃、昭妃、贤妃、温妃、柔妃。
在金宣宗贞祐年间后改制为;
皇后一人
贵妃、真妃、淑妃、丽妃、柔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丽人、才人,为正三品。
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
元朝
编辑
主条目:元朝后宫
元朝初期后宫位号简朴,只设皇后、妃子二等,但人数不定。以斡儿垛/斡耳朵(宫帐)来区分后妃的地位,一座宫帐可同时住着数位皇后或妃子,而在众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后期斡儿垛制度消失,位号有皇后、妃、嫔、才人四等,而元朝皇帝在后期尽量保持同时间只有一位皇后在位。
明朝
编辑
主条目:明朝皇室
明朝后宫,皇后为最高位号,贵妃仅次于皇后,其为妃。诸妃位号除贵妃外,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作为徽号,寓意美好。明代后宫中,皇后职权式微,未出现皇后、皇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或外戚专权的现象。以妃位而代行皇后之职,则称“摄六宫事”。
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设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名目凌乱。景泰帝时封唐氏为皇贵妃,地位更高于贵妃,后被撤销。明宪宗再封万贵妃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贵妃位号退为第三等级。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确定了宫中的嫔位,位在妃位下。
皇后之下依序除了皇贵妃、贵妃、妃、嫔之外,另特殊情况下有诸多散号:
皇后
皇贵妃(明代宗、明宪宗创设)
贵妃
妃
嫔: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参仿古代九嫔之制而册立: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之下。
不过明代嫔妃的徽号规定较为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各代都有许多新的徽号出现,世宗时虽然立下九嫔制度,但仍然出现许多不同徽号,也没有限制只有九个嫔号。另有散号杂置其间:婕妤、昭仪、昭容、贵人、美人。
终明一朝,其妃嫔制度为: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婕妤
昭仪
昭容
贵人
美人
东宫太子妃以下,设三等:
才人
选侍
淑女
清朝
编辑
主条目:清朝后宫和清朝宫女
后金时期,满洲贵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努尔哈赤诸位的妻子称福晋,地位较高者尊称大福晋。妾室称谓有小福晋、小妻、格格等,亦有地位类似婢妾者。
皇太极时,使用元妃的称号。
清兵入关后,顺治帝时,元妃和福晋、格格并存。只是福晋和格格已经低于妃的封号。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曾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一名,柔婉、芳婉都是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另清代前期亦有庶妃这一称呼,但所谓庶妃并非正式嫔妃位号。
康熙时,后妃制度逐渐完善,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二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无定数
常在无定数
答应无定数
官女子无定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帝拥有后宫正式封号的嫔妃就有多于三百人,另至少有大小答应六百多人;而光绪帝只有一后二妃,共三人。
太平天国
编辑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后,妻妾皆称“王娘”,又广纳妃嫔,但弃用后、妃等传统位号,设有两个嫡妻位号,元配称为正东宫、平妻称为又正东宫,实际上正东宫之位属其自称在天上所娶的“天妻”,原来的正室赖惜英(赖莲英)仅封为又正东宫。后来因为洪秀全自比太阳,妻妾则为月亮,故把“东宫”改为“月宫”。后宫制度如下:
正月宫一人(天妻)
又正月宫一人(赖莲英)
副月宫不限人数
又副月宫不限人数
此外还有女官:统教、提教、通御、正看、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