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此地又先后成为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而后又作为明代洪武建文两朝的国都,随之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从首都变成了陪都,并在崇祯皇帝殉国后,短暂的作为南明小朝廷的首都存在。
被清朝占领之后,南京失去了陪都地位。本以为南京作为封建王朝都城的故事至此就要落下帷幕,可是偏偏世事无常,一位乡村民办教师的出现,让沉浸已久的南京城再次引来了“首都”的荣光,只可惜,新都非旧都。
改称“天京”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如日中天,仪凤门被轰开了一个二丈余的缺口,一群群留着长发的“天兵”潮水般的涌入南京城。一位身穿黄袍的“前乡村民办教师”高调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南京再次成为“首都”。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最奇葩的一场农民运动,之所以说它奇葩,是因为它是一场打着外国宗教旗号的农民起义,虽说洪秀全的基督教早就偏离了真正的基督教,但是他依然凭借着强大的民众支持建立了政权。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免不了大兴土木,天国的各位王爷们自然也免不了俗的要“拆旧建新”,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威风凛凛的“两江总督府”。两江总督府原本是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之一两江总督的府邸。两江,是指清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包括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和江西省。作为此等重要之地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的府邸,那自然是南京城内最气派的建筑了,也理所应当的吸引了天王洪秀全的目光。随着“旧城改造工程”轰轰烈烈的展开,洪秀全的府邸就在两江总督署的原址上进行了扩建,牌匾也被替换成了金光闪闪的“天王府”。
据说竣工之后的天王府“气势磅礴,穷极壮丽”。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南京古城的悲哀,根据清人谢介鹤的《金陵癸甲纪事略》记载:“天贼、东贼伪府,多毁民居”,那么多建筑材料不会从天上凭空掉下来,怎么办?总督府的不够,就只能拆民居来凑。
天王折腾完了,东王也不闲着。据说东王杨秀清为了让自己的仪仗队能够全部摆开,竟然下令将街道两边的民宅全部拆除来拓宽道路,原先的“住宅区”变成了一座座“拆迁废墟”,当时的说法是“恐作盘孥嫌路窄,五丈宽街犹拆屋,”不过和今天不一样的是,天国是不会给一分钱拆迁款的。
但是好歹天国会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找一个住处,仅仅是住处而已。这并不是“拆迁户”的独享,是天国特殊的男女分隔制度,也是对南京居民冲击最大的政策。
由于太平天国严禁男女之事,所以在其经过的沿途各地一直实行严格的男女分离政策。进入南京后的第四天,太平天国就开始对全城百姓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编制和管理,其中就包括按性别分男、女馆居住。
除首义诸王外,全城不存在家庭或夫妻生活,未婚者不得婚娶,已婚者家人不得团聚,探望时只准在馆子门首保持距离问答。不管之前是父母还是子女,全都按兄弟姐妹相称,如果违反格杀勿论。
这种用集体生活和劳作取代了家庭的政策显然是让这些久居“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的南京人很不爽,不少居民因妻离子散而感到绝望,于是“于夜间或阖室焚烧,或全家自缢,或近河塘牵连投水,纷纷无数”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商业凋敝
如果说男女分管改变的是城市的居住格局,那么对于工商业的政策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南京城。南京城作为南方的经济中心,店铺林立,百货云屯,往来商旅,经久不息,其商业发达程度可想而知。太平天国在进入南京城之前也颁布过一份安民告示,承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但是进城之后原先说好的话就全部被抛之脑后了。
《天朝田亩制度》明确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接下来就是全城实施戒严,私营工商活动也被全面禁止。奇葩的“圣库制度”更是妄想一步“迈进共产主义”,全城军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由圣库分配,按官、民以及官衔大小等标准分别定额供应,换句话说,官越大分到的东西越多,这哪里是“共产主义”,比他们口中的“清妖”建立的王朝更专制。
这样一来弊端也就出现了。圣库的粮食根本无法供给城内庞大的人口。为缓解物资紧张问题,太平天国在1854年间采取变通方法,派人出城采购,在城内设有米、油、茶点、海味、杂货、玉玩、绸缎、布匹等店铺进行经营买卖。店铺本钱由圣库拨款,属于天国“国企”,严禁私人经营。但是这些店铺在勉强坚持了数月之后最终还是因为物资有限导致物价腾贵,加之管理难度大等原因难以为继,被迫停业。南京完全失去原先作为商贸中心的模样。
粮食不足,民心不稳,使得南京城里的人口大量流失。南京原先约有八九十万人,城破之前已经逃走的加上城破后自杀的又占了相当大比例,到了1853年南京的人口只有约24万,到了1853年又减少到了约15万。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使人口进一步减少,东王杨秀清手下两万多将士被杀,后来翼王石达开的出走又带走不少精锐。这场内讧的影响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全局性的,从此天国元气大伤。
建筑造毁
人口流失可以回迁,商业凋敝可以发展,那么那些化为废墟的古建筑没了就真的没了,惨遭毒手的又岂止是两江总督署和街边的民宅?佛教寺院等古建筑更是严重被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南朝都城的南京周围规模宏大的名寺古刹实属不少,到清咸丰时期尚存数十处。一方面太平天国以基督教为旗帜,独尊上帝,严禁其他偶像崇拜。于是大规模摧毁神像及庙宇,致使无数名胜古迹毁于一旦,连曾国藩都说长毛贼是“无庙不焚,无像不灭”。其实,太平军对于寺庙并不是焚毁而是拆除,因大兴土木修建王府,急需大量建材,在这些农民军领袖的眼中,什么佛寺孔庙都是一座座现成的“建材仓库”罢了。
另一方面,南京城陷落前后,居住在城内的官绅富商等人由于惧怕太平军,就开始设法藏匿私人财物。太平军进城之后,为了搜挖金银、追缴浮财也开始对建筑进行无节制的破坏。
被毁坏的建筑中最有名的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了,此塔是明成祖为纪念其生母而兴建的,九层八面,高80米,全部采用五彩琉璃砖构件建成,位置就在现在南京的中华门外。明末清初的时候,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把这座佛塔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并称为“世界奇观”,在西方也有很高知名度。
后来太平军在攻城时,在该塔第三层架炮与守城清军对轰,导致塔身受损,随后为了“独尊上帝”又对外壁佛像与内壁神龛进行了毁坏。天京事变中,杀红了眼的北王韦昌辉担心翼王石达开占据该塔攻城,竟下令将其炸毁。这座世界建筑奇迹就这样轰然倒塌成为了一片废墟。后来到访的洋人常带走废墟中的琉璃砖作为纪念,而在围攻南京的过程中,清军对当地名胜也多有破坏。
跟随佛寺一同被毁的还有无数的文献典籍。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太平天国以上帝为信仰,将传统的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全被斥为“妖书”,下令焚毁,凡买卖藏读者一律问罪。紧接着,全城开始大规模搜查销毁古书。有人认为太平天国的焚书甚至远超秦始皇,这场焚书运动前后持续近一年,引起士子的普遍反感和抵触。
面目全非
南京的环境卫生也大不如前。太平天国刚入城时很注意环境卫生,破城第三天便开始组织人力清理死尸,随后又设立专门负责收埋尸骸的掩埋馆,另指派专人负责打扫清理街道上的杂草和动物粪便等。但是好景不长,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保持干净整洁的街道是非常不易的。到了天国后期,根据到访天京的洋人回忆:“穿过散发着恶臭的郊区”,随后城内居民区“有许多荒地、废墟和垃圾”。
英国领事富礼赐访问天京后如此写到:“(路面)满是小洞和裂痕,污水污泥积成的小水潭和水沟散发着臭气;雨天时街道则变成湖泽,无法行走,当地居民在必要时只得赤脚趟过去”。关于传说中金碧辉煌的天王府,他这样写道:“每一件东西都很脏,镀金之处很快就被手汗、灰尘和雨水所 污而附上一层棕色……地上满是痰迹和污物。懒散闲逛着的天兵们蓬头垢面衣衫槛楼。虽然身处天王宫殿,你在周围仍能看到断垣残壁,看上去满目凄凉。
天京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南京。
结语
从建都南京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南京统治的时间长达十一年之久,总体来看,这段期间南京发展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往日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本文无意否定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仅就南京城而言,太平天国带来破坏无疑是灾难性、毁灭性的。
常年的战争状态当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清军对天京的长时间围困,使得天京无时无刻都处在紧张严峻的战争状态,这种状态下,城市变成军营,处处推行战时制度,自然无法跟和平时期那样进行城市建设。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极端的统治手段更是导致南京破败的根本原因,各种非人的政策使得民众离心离德,不断出逃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非常直观的表明了太平天国缺乏牢固的统治基础和其统治手段的重大缺陷和失误。
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的命运也就代表了天国的命运,南京的治乱存亡也反映着天国的兴衰荣辱,更反映了天国战局、政局的变化。这座古老的城市,再一次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政权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
参考资料:《天国之秋》、《太平天国印书》、《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城的变迁》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