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虢国的知名度很高。如今,三门峡在虢国墓地遗址上建造了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展出了数十年来虢国墓葬出土的大量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在如今国人的心中,虢国就是在今天的三门峡一带。
考古惊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国最后的贵族消失在了哪里? 在义马考察
虢国是中国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四个虢国。实际上它们是因位置的不同而加上东西南北字样以便区别。那么,东虢、西虢是如何演变成南虢、北虢的?南虢、北虢灭国之后,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在义马市考察,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是,2017—2019年这里有惊人发现,南虢北虢灭亡后,他们的后人可能最终消失在义马上石河!这里埋藏着一段已经消失了2500年之久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考古惊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国最后的贵族消失在了哪里? 义马上石河遗址位置
历史上,虢仲、虢叔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进行了分封。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其中: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国(今河南郑州荥阳汜水镇)。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国(今陕西宝鸡陈仓)。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大约在西周厉王、宣王之际,西虢受到西戎的压迫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一带立国,史称南虢国,定都上阳。西虢在东迁后,原地还留有一个小虢国,公元前687年小虢国被秦武公所灭(《史记·秦本纪》),后裔不见记载。
西周末年,王室多有变故。公元前773年,时在朝中担任周王室司徒的郑伯友眼见祸患将至,于是他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郑伯友是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受封前称王子友),他是郑国第一任君主,受封郑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将郑伯友杀害。郑伯友谥号:“桓”。史称“郑桓公”。
郑桓公死后,郑国人拥立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是郑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是为东周之始。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武公继位后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的具体行动。
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郑州新密曲梁乡大樊庄) ,灭亡郐国。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郑州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据《竹书记年》)。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郑武公成为春秋早期的小霸。
话说东虢被郑武公灭后,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平陆夏阳,建立北虢国。北虢在平陆,位于黄河北岸;南虢在黄河南岸今三门峡北部的上村岭一带。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晋献公假道伐虢借了虞国两次道,此为第一次)。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亡了南虢国,晋军回师途中顺便灭亡了借道给晋国的虞国。
晋国为什么要灭亡虢国?实际上,晋国和虢国积怨很深,主要是东周初年,平王东迁时,虢国扶立幽王之弟余臣(携惠王)于虢,而郑国和晋国支持的是幽王之子姬宜臼(周平王)。此事记载于新发现的《系年》。
《系年》是自西晋发现《竹书纪年》1700多年之后发现的秦代以前的完整史书。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系年》中记载: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另外,虢国国君一直是奉行于周王室政策、唯命是从于周天子,屡干晋国内政,在晋国旁支“曲沃代翼”时,虢国多次出兵对付小宗;在晋献公铲除诸公子时,又有不少公子带着簇拥者逃入虢国,故晋国与虢国积怨日深。公元前658年,晋国对外扩张,晋献公要统一河东地区,采用了大夫荀息各个击破的计策,贪财的虞公不但借道于晋国,还协助晋军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使晋国很容易地摸清了虢、虞两国的兵力部署;三年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亲自率军攻打虢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很快兵临虢都上阳,虢国弱小很快被灭,在晋军班师回国途中,晋献公设计邀请虞公到箕(jī )山狩猎,晋军趁机占领了虞都,待虞公返回时,晋献公大军与城内晋军两面夹击虞公,虞公投降,虞国灭亡,晋献公夺得了殽函这一战略要地。著名的历史典故“假道伐虢”出之于此!
北虢、南虢被灭后留下一个千古之谜,虢国的王室贵族究竟到了哪里?实际上,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虢国被晋国用计灭亡后,虢人被灭族抑或逃亡?史书上没有记载,由此成了一个未解之谜。2018 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义马境内的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丝线索……
考古惊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国最后的贵族消失在了哪里? 上石河遗址考古现场
2017 年 7 月,为配合义马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厂区东扩工程,义马市文物钻探队对拟建区域进行勘探。勘探区域位于义马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 100 米处的原上石河村,北临 310国道,南接新安故城遗址,勘探面积内仅发现小型方坑竖穴墓 9 座。第一次正式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自 7 月 10 日开始,8 月 2 日结束,共清理方坑竖穴墓 7 座、马坑 2 座,出土陶罐、铜削刀、骨管等随葬器物。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陶器判断,这批墓葬年代为春秋时期。同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义马市文物钻探队在第一次发掘区域的东部和中部再次进行了勘探,又发现了 110 余座墓葬,绝大多数为方坑竖穴墓,第二次发掘工作于 2018 年 3 月 12 日开始。
此次发掘考古队拟定了周密的考古发掘计划,结合科技考古,实行多学科分工合作。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有铜鱼、陶珠、石贝等棺饰。小铜鱼有眼,有嘴,有鱼鳞,惟妙惟肖,成对成组出土。其中M93 单椁重棺与史料记载周代高等级贵族可享用的配置相符,其墓主身份应是大夫级高级贵族。随着清理的进展,铜鼎、铜簋、铜盘在棺椁之间陆续出土。 M93 发掘出土青铜、玉、石、骨、蚌等质地随葬品 1300 余件(颗),分礼器、车马器、兵器、棺饰四大类。青铜礼器包括铜鼎 4 件、簋 4 件、方壶 2 件,盉与盘各1 件,依据铜礼器组合和出土铜翣推断,墓主身份应为大夫级贵族。在一件铜鼎内壁发现“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15 字铭文。这件鼎方唇,口微敛,窄折沿,直附耳,附耳与口沿间有两个连接的小横梁,深鼓腹,圜底,三兽蹄足中空,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上有凸出的扉棱及兽面装饰。口沿下饰 S 形平目窃曲纹,其下为三层垂鳞纹,附耳内外侧饰重环纹。通过与上村岭虢国墓地的比较,M93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出土器物特征及纹饰均与上村岭虢国墓地基本一致。根据 M93 铜鼎铭文“虢季氏子”可以断定,上石河春秋墓地应与虢国有关。M93 东南部,考古人员还找到了祔葬马坑。
考古惊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国最后的贵族消失在了哪里? 上石河遗址出土青铜鼎
义马上石河墓地前后共发掘墓葬125 座,其中春秋时期墓葬 103 座,另有春秋时期马坑 7 座,共出土铜、陶、玉、石、骨、蚌各类质地随葬品 2700 余件(颗),特别是铭文的发现,确定了该墓地的族属。从排列方式看,2018 年发掘的 100 多座墓葬相互间均无打破现象,是一处排列有序、保存完整、规划严谨的春秋早中期虢人邦族墓地。从随葬器物看,出土铜、玉礼器数量及质量与上村岭虢国墓地相比有较大差距,多数铜器为明器,且器物组合不全。规格最高的M93 为四鼎四簋,M82 为两鼎两簋,与礼制记载的五鼎四簋、三鼎两簋相比均缺一鼎且不成列鼎。可能与虢国灭国后逃亡有关,在此处没有能力继续铸造新的青铜器,只能用逃亡时所带配鼎或者明器随葬。从墓葬规模及朝向看,大中型墓葬基本是南北向,与上村岭虢国墓地相同,分布较稀;小型墓基本为东西向,分布较集中。东北区东部的小型墓分布较规整,而西部的小型墓穿插分布于南北向墓葬之间,说明这些东西向的小型墓时间略晚于南北向墓葬,此处的埋藏习俗已改变,虢国的文化也在此地逐渐消亡!
考古惊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国最后的贵族消失在了哪里? 上石河遗址考古
关于虢国是如何灭亡的?《左传》僖公五年曰:“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即公元前655年,晋国灭虢国后,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向东逃亡,避难京师洛阳,义马地处虢国与洛阳京畿范围之间。义马上石河墓地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虢人墓地,为寻找虢国被晋国灭掉后虢国贵族及遗民的最后去向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