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发酵,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出现了紧缺。湖北等地的医院多次就医用口罩等向社会求助,居民零售端则一罩难求。一些大城市零售药店已经不能自主供应口罩,居民获取口罩只能通过居委预约登记,一个家庭一周只能分到5个左右。考虑到很多地区强制要求公众场所佩戴口罩,而多数地区将在2月10日全面复工,口罩供应将直接制约复工的正常进行。
当前,是不是应该允许口罩涨价、是不是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口罩的生产和分配, 在学术界、媒体乃至民众之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但在现实中,行政力量已经深度介入口罩的生产和分配:在生产端,做好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设备、原辅料、资金等各方面保障工作,督促动员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在分配端,对重点医疗物资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尽管如此,口罩的紧缺状况似乎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有二:一方面,口罩生产看似简单,但也有不短的供应链,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投入的增加都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恐怕是激励和协调机制出了问题。后者即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您已阅读12%(442字),剩余88%(33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成为付费会员,阅读FT独家内容
如您已经是会员,请点击这里登录
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