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博弈与生态重构:全明星接盘团背后的权力新格局
此次 48 座万达广场的接盘方阵容堪称豪华:太盟投资、腾讯控股、京东潘达、高和丰德、阳光人寿五方联合设立合营企业,形成 "私募 + 互联网 + 险资" 的资本组合。这一组合并非偶然,而是各方基于战略利益的精心布局,折射出中国商业地产领域正在形成的权力新格局。
太盟投资作为亚洲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在此次交易中扮演了 "月老" 的角色。其不仅注资 50 亿元认购基金次级份额,更负责整合国有大行银团贷款和夹层融资,构建起 "次级 + 优先级" 的结构化投资体系。太盟的算盘是通过 REITs 等金融工具对资产进行证券化,在 3-5 年内实现退出并获取超额收益。事实上,太盟与万达早有渊源 ——2024 年 3 月,其曾联合中东资本、中信资本向大连新达盟注资 600 亿元,帮助万达解除珠海万达商管的 "对赌危机",代价是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 70.15% 腰斩至 40%。这种 "雪中送炭" 式的投资,本质上是对万达品牌价值和运营能力的长期押注。
腾讯和京东的入局则体现了互联网巨头对线下流量入口的争夺。早在 2018 年,腾讯就曾联合京东、苏宁、融创向万达商业注资 340 亿元,彼时合作聚焦于线上线下融合。此次通过新设的潘达商业参与收购,腾讯和京东的战略意图更加明确:腾讯希望通过微信支付、视频号直播等工具,将万达广场转化为 "线下流量 + 线上交易" 的新场景;京东则计划整合即时零售、物流配送等能力,在广场内打造 "分钟达" 服务网络。这种 "互联网 + 商业地产" 的融合,不仅能提升消费体验,更能产生海量数据,为精准营销和商业决策提供支持。万达则可借助这些科技力量,提升运营效率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动态调租、智慧招商等数字化服务。
阳光人寿等险资机构的参与则反映了保险资金对商业地产的长期看好。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核心地段商业地产 5.5%-6.5% 的租金收益率对险资具有强大吸引力。阳光人寿此前已收购 6 座万达广场,此次加码一线核心资产,既是对资产荒环境下优质标的的争夺,也是对万达运营能力的认可。数据显示,2023 年以来险资已累计接手万达出售的 24 座广场,占出售总量的近 30%,成为最活跃的接盘方之一。这种 "险资抄底" 现象,既缓解了万达的流动性压力,也为商业地产注入了长期稳定资本,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变局与战略抉择:万达能否穿越商业地产寒冬?
万达的命运与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整体走势紧密相连。当前,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消费升级推动体验式商业、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兴起;另一方面,电商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实体商业面临客流下滑、租金增长乏力等挑战。2024 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 3.5%,商业地产空置率攀升至 18.7%,行业进入 "存量竞争" 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万达的转型既是应对自身债务危机的被动选择,也是顺应行业趋势的主动求变。
从积极角度看,万达的轻资产模式契合了商业地产 "去地产化" 的大趋势。随着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的推出,优质商业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正在重构 —— 从传统的开发销售模式转向长期持有运营模式。万达通过保留运营权,将自身定位为 "商业管理服务商",这一定位与国际领先的西蒙地产、凯德集团等企业更为接近,理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事实上,2024 年万达商管 89 亿元的管理费收入中,35% 的利润率已接近凯德集团的水平,显示出轻资产模式的盈利能力。此外,万达在全国布局的 498 座广场形成的规模效应,以及积累的海量运营数据,为其构建商业地产 AI 模型、实现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基础,这可能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挑战同样严峻。首先是资产质量问题。此次出售的 48 座广场中,既有北京银河、上海颛桥等一线城市核心项目,也包括榆林、乐山等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资产。后者在消费降级背景下面临更大的出租率波动风险,可能拉低整体回报。其次是运营能力考验。轻资产模式下,万达的收入完全依赖管理费和分成,这要求其运营效率必须持续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然而,2024 年万达商管租金收入增速已放缓至 5.7%,低于华润万象生活的 8.2% 和龙湖天街的 7.5%,显示出增长动能的衰减。此外,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 —— 华润、万科等房企已通过发行 REITs 盘活存量,印力、凯德等外资企业也在加速扩张,万达的先发优势正在被稀释。
更关键的是,万达能否在 "卖无可卖" 前构建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王健林曾提出 "三条底线":不烂尾、不欠薪、保投资者利益,这种军人式的责任感为其赢得了喘息空间。但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万达需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完成珠海万达商管的上市,这是解决债务问题的终极方案;二是提升轻资产模式的盈利能力,证明管理费收入可以覆盖资本支出并实现增长;三是深化与腾讯、京东等生态伙伴的协同,探索出 "商业管理 + 数字化服务" 的新模式。冯仑曾指出,万达的转型 "不一定成功,但决定了就不要回头",这句话道出了传统房企转型的艰难与决绝。
结语:在断腕与重生之间
王健林的 "卖卖卖" 之路,是一代商业枭雄在时代洪流中的艰难抉择,更是中国商业地产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的缩影。当 "万达广场" 逐渐褪去所有权光环,成为资本市场的金融标的和互联网巨头的流量入口,万达的命运将取决于能否在轻资产的赛道上重建护城河。短期来看,500 亿元交易为万达赢得了宝贵的偿债时间,但债务压力依然巨大;中期来看,轻资产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运营能力和品牌价值的维持;长期来看,万达能否在 "商业管理 + 数字化服务" 的新赛道上建立优势,将决定其能否在商业地产的寒冬中实现涅槃重生。
对于万达而言,当下的关键是在 "断臂求生" 与 "保留火种" 之间找到平衡。出售非核心资产以缓解债务固然必要,但核心城市优质项目的运营权和品牌价值必须牢牢掌控。同时,要加快与腾讯、京东等生态伙伴的协同,将万达广场从传统的购物中心升级为 "线下流量入口 + 数字化服务平台",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此外,REITs 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将成为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万达需要在这方面加快步伐,以实现资产的高效周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7 年,王健林曾因 "激进扩张" 遭遇滑铁卢,最终通过出售文旅项目和酒店资产断臂求生;2025 年,他再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只不过这次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债务困局和更为严峻的行业寒冬。然而,正如冯仑所言,"转型不一定成功,但决定了就不要回头"。万达的命运不仅关乎一个商业帝国的兴衰,更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阵痛与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健林和他的万达能否再创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
(触手可及的全球并购投资交易资讯管家)
热
今日头条资讯
资讯 · 独家情报
无限制查看所有资讯和独家情报
定制化内容 · 资讯
独家定制 · 优质项目
按照需求,一对一定制优质项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